-
佛教梵呗《断瘟咒》愿遣除一切瘟疫灾祸
时间:2022-12-23 0:09:44 作者:妙音 来源:大咒仙 阅读:30272 评论:0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xIigWRUGMYuLF4X9SOU71Q
提取码:dkm0
-------------------------------
《断瘟咒》
本咒来自【嘉兴藏】:《诸经日诵集要》卷中B044-19 诸经日诵集要(3卷)〖佚名〗。名为「断瘟咒」,有截断、去除之义。持此咒比其它要方便得多。若不善持其他咒语者就持此咒,当您外出行走时都持此咒,避免厉鬼临身,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愿遣除一切瘟疫灾祸,家国兴盛、人民安乐!
演唱:般禅梵唱妙音组
嗡咕噜尼 咕噜尼 吽 发恰
嗡咕噜尼 咕噜尼 吽 发恰
嗡咕噜尼 咕噜尼 吽 发恰
嗡咕噜尼 咕噜尼 吽 发恰
嗡咕噜尼 咕噜尼 吽 发恰
嗡咕噜尼 咕噜尼 吽 发恰
嗡咕噜尼 咕噜尼 吽 发恰
嗡咕噜尼 咕噜尼 吽 发恰
嗡咕噜尼 咕噜尼 吽 发恰
嗡咕噜尼 咕噜尼 吽 发恰
嗡咕噜尼 咕噜尼 吽 发恰
嗡咕噜尼 咕噜尼 吽 发恰
嗡咕噜尼 咕噜尼 吽 发恰
嗡咕噜尼 咕噜尼 吽 发恰
嗡咕噜尼 咕噜尼 吽 发恰
嗡咕噜尼 咕噜尼 吽 发恰
嗡咕噜尼 咕噜尼 吽 发恰
嗡咕噜尼 咕噜尼 吽 发恰
嗡咕噜尼 咕噜尼 吽 发恰
嗡咕噜尼 咕噜尼 吽 发恰
【附】如何避免瘟疫临身
1.平时于家里佛堂、道场、寺庙等处,多诵大乘经典,如《地藏菩萨本愿经》、《法华经普门品》、《药师经》等。
2.也能够天天持诵咒语,如《佛顶尊胜驼罗尼》、《大悲咒》、《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罗尼》、…。
3.念「地藏王菩萨佛号」、「观世音菩萨佛号」,每日过万声佛号,自然能得此二大士派鬼神守护,让瘟疫病不着身。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 相关评论
本类更新
-
07-20尊胜咒
-
06-05尊胜佛母心咒(卡片)
-
05-23六字真言(卡片)
-
05-23摩利支天菩萨心真言!(卡片)
-
05-23大白伞盖佛母心咒(卡片)
-
05-23常用的净业四真言与安土地真言(净身业真言、净口业真言、净意业真言、净三业真言)
-
05-19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心咒!嗡阿喇巴札那谛
-
05-12莲师金刚七句祈祷文(及莲师手印)
-
05-12阿底峡尊者护塔心咒(卡片)
-
05-11绿度母种子字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
08-20佛教小百科_集一辑_06_密教曼荼罗图典(二)胎藏界(下册)_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DF转图片)
-
08-20佛教小百科_集一辑_05_密教曼荼罗图典(二)胎藏界(中册)_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DF转图片)
-
12-12摩利支天菩萨法相
-
08-20佛教小百科_集一辑_01_佛菩萨的图像解说(一)总论·佛部_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DF转图片)
-
11-05佛教小百科_第一辑_27_佛教的动物_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DF转图片)
-
08-20佛教小百科_集一辑_02_佛菩萨的图像解说(二)菩萨部·观音部·明王部_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DF转图片)
-
08-20佛教小百科_集一辑_03_密教曼荼罗图典(一)总论·别尊·西藏_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DF转图片)
-
11-29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 若有世间一切佛子为勉妄读妄诵罪。必诵此真言。勉妄诵罪成如法清净了
-
12-23佛教梵呗《断瘟咒》愿遣除一切瘟疫灾祸
-
01-16唐密大随求菩萨,根本印,心咒,七小咒,及大随求咒的功德利益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由于咒法涉宗派、大局方针、法主理念、时节因缘、众生福报、形势政策、方便了义、是否契机、胜义世俗、灌顶层次、愿心广博、公开深浅程度,加上某乃佛门初机幼小学生之修为,尚未得菩提,于菩提也无有所得(功德肤浅,虽遇较多学佛感应但自知非真正圣者的神通证境证量),又时间精力有限及众生共业,故无法保证转发之文全是代表佛所说而无混杂波旬说法。若资料若给您带来烦恼,请您见谅。法务可微信:186-5005-4118(幸福),应说明来意,但不宜一添加就问手印怎么结之类,以免慢法引本尊护法不悦。
学佛一定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否则就算有此法门程序仪轨咒语手印等,也必如建造空中楼阁矣!为尊重爱惜佛法,网站不远程遥控传法、不远程遥控灌顶、不远程遥控加持。网站资料仅供参考请勿随意制成法本、违背因果造成魔说,网站咒音非在传法传咒,乃咒语学术之存档!
ω 卍 ω “戒法最大,世间咒法、龙蛇之毒而不能侵”ω 卍 ω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者千百归无十,今人安知前辈难。云岭崎岖侵骨冷,流沙白浪徹心寒。后学未历取经路,多将经法轻易看!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