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高声唱言
当前位置:首页 > 高声唱言

【弥勒佛】

时间:2020-9-23 7:38:48   作者:妙音   来源:大咒仙   阅读:3015   评论:0
弥勒佛
【弥勒佛】

弥勒佛 MP3下载  
1.南無弥勒佛(缓慢 唱颂) 2.南無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缓慢 唱颂)
3.弥勒尊佛(慈宗宝鉴 女声 此起彼伏)
   
弥勒佛咒  
1.弥勒佛咒(王菲独唱) 2.弥勒佛咒(未知)

【弥勒佛】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意思是“慈氏”。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无能胜”。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据说释迦曾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儿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据《弥勒下生成佛经》所说,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有情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弥勒继释迦成佛后,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度众生。

在我国弥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时就已出现了绘制的弥勒像,如甘肃炳灵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弥勒像,主要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大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创作。菩萨形的弥勒像主要表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这时的弥勒像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脚下垂,右手扶脸颊的半迦思维形,表示弥勒在兜率天宫等待下生的情形,而如来形的弥勒像则是下生成佛后的形象,与释迦佛的造像没有多大区别。大致从北魏开始,中国逐渐流行对弥勒下生的信仰,同时也开始出现穿上佛装的弥勒佛像。

【弥勒佛】

由于弥勒作为未来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还有一些弥勒的巨像产生。最大的弥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宫万福阁(又称大佛楼)。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总长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弥勒佛像则为四川凌云大佛,此佛立于四川乐山市岷江东岸凌云山上,大佛依断崖造成,坐像世称“乐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肩宽二十八米,雕像相好庄严,比例匀称,气魄雄伟,临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弥勒,最大的铜制弥勒佛就是西藏札什伦布寺中的强巴佛。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据《宋高僧传》等记载,契此是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人,又号长汀子。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语无常,四处坐卧。能预知晴雨,“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为验”。与人言吉凶颇为“应验”。因其总负一布袋,故被称为“布袋和尚”。他还常把布袋中化缘来的什物一古脑儿倾倒于地,对围观的人们叫道:“看!看!”曾作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宋高僧传》卷二十一)后梁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庑下的一块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为他建塔供养。宋崇宁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昙振为他建阁塑像。此后,江浙一带就逐步流行一种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颜开的笑口弥勒像,并将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进山门就有皆大欢喜的感觉,深受世人喜爱,以后“大肚弥勒”的这一布置就成了寺庙的定制。

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佛教造像中,就有这样一尊弥勒像,所雕的弥勒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个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人们见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菩萨
弥勒,梵名Maitr=eya ,巴利名Metteyya 。又称梅呾丽耶菩萨、末怛唎耶菩萨、迷底屦菩萨、弥帝礼菩萨。意译作慈氏。依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所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住于兜率天。据传此菩萨欲成熟诸众生,由初发心即不食肉,以此因缘而名为慈氏。大日经疏卷一,谓慈氏菩萨系以佛四无量中之慈为首,此慈从如来种姓中生,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种,故称为慈氏。

 释尊曾预言授记,当其寿四千岁(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尽时,将下生此世,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以其代释迦佛说教之意,称作一生补处菩萨、补处菩萨、补处萨埵;至彼时已得佛格,故亦称弥勒佛、弥勒如来。据此而有二种造像。

 据法华经卷六随喜功德品、平等觉经卷四等所说,弥勒与佛陀之另一弟子阿逸多为同一人;然据中阿含卷十三说本经、出曜经卷六及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等所说,则以弥勒与阿逸多为不同之二人。

 在密教中,弥勒菩萨为胎藏界曼荼罗中台九尊之一,位居大日如来东北方;于金刚界曼荼罗则为贤劫十六尊之一。关于其形像有种种异说,如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及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载,身呈金色,左手持军持,右手掌向外上扬,作施无畏之势。三昧耶形为瓶或塔,密号迅疾金刚。

 中国一般寺庙供奉之笑口常开胖弥勒像为五代时之契此和尚,因传说为弥勒化身,故后人塑像供奉之。而往生兜率天之信仰,自古与阿弥陀信仰同为佛教徒所重。此外,弥勒菩萨之本生谭详见于一切智光明仙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册。


【弥勒佛】

【弥勒佛圣诞】弥勒佛圣诞在农历正月初一。 
弥勒,梵名Maitreya,巴利名Metteyya,意译作慈氏。在印度,早就开始以弥勒菩萨为信奉对象。如《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贤劫经》卷七,皆以弥勒为未来出现之第一佛;《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二十七亦载当来弥勒成佛之事;又据《名僧传抄·法盛传》载,佛灭度后480年,阿利难陀罗汉上升兜率天绘弥勒之像,至尤长国东北,造牛头栴檀弥勒大像。 
中国佛教信奉弥勒,始自南北朝时期,逐渐盛行;至唐代后,由于《阿弥陀经》之译出,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者亦多,故弥勒信仰不及阿弥陀佛信仰,但并未消失,影响及于中国近现代。历来,中国佛教之弥勒信仰分为二派,一派为上生信仰,信仰现今于兜率天说法之弥勒菩萨,而欲往生兜率天;另一派为下生信仰,相信弥勒将来下生此世界时,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以救渡众生,而自己亦能生此世界,于龙华树下听受说法而成佛,故有龙华三会之说。上生信仰者,始有道安,据《梁高僧传·道安传》卷五载,前秦苻坚遣使西域,携回弥勒结珠像等,道安开席讲法时,常罗列尊像。继有戴颙,据《法苑珠林》卷十六记载,东晋戴颙,依据梦告造立弥勒像,后安置于会稽龙华寺。又据《名僧传抄》载,南朝刘宋元嘉九年(432),法祥建弥勒精舍。此外,上生信仰者还有道矫、僧业、慧严、道汪、道法、法盛、昙副、昙斌、玄奘、窥基等。下生信仰亦甚为普及,据《出三藏记集·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序》卷十二载,刘宋明帝(465-471年在位)撰《龙华誓愿文》,周颙作《京师诸邑造弥勒三会记》,齐竟陵文宣王作《龙华会记》。南岳慧思作《立誓愿文》,叙述弥勒下生之说。唐代武则天于永昌元年(689)命法朗等伪作《大云经》,谓武后系弥勒下生。五代时之布袋和尚(契此),更被传为弥勒化身。 
汉地各寺院一般以每年正月初一为弥勒菩萨诞日。之所以有此惯例,是因为相传布袋和尚的诞日是正月初一,而布袋和尚则传为弥勒化身。布袋和尚,原名“契此”,又号“长汀子”,传见《宋高僧传》卷二十一。相传他的圆寂很是奇特,这一天他来到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在一块盘石上端坐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逝。人们联系契此日常的不平凡行为,遂认定契此为弥勒化身,并按他的模样塑成“弥勒菩萨”,安放在天王殿正中。这样,弥勒菩萨也就有了自己的诞日。 

【弥勒佛在人间的化跡】

 弥勒佛累劫累世都与无量眾生广结天缘、佛缘、道缘,以下是 弥勒佛在人间所留下的化跡:

○无量劫以前的一切智光明仙人

 在《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中有记载,在无量多劫以前,曾经有一位佛出世,佛号為 弥勒,祂常演说慈、悲、喜、捨四无量法来教化眾生。当时有一位大修行人名叫一切智光明仙人,他精通各种技能,智慧非常广达,后来受 佛所度化,诚心奉持佛经,并且发下心愿,将来一定要成佛,而且也要同样号為 弥勒。因此便捨离家业,带髮进入深山修行,被当时的人称之為仙人。

 一切智光明仙人入山修行以后,有一年,遇到洪水氾滥,山中的农作物相当缺乏,仙人乞讨不到食物,足足有七日没有东西吃。

 当时山上有五百隻兔子,兔王妈妈看见仙人快要饿死了,就发心捨身供养仙人以护持佛法之留传。兔王妈妈一一交代各兔子:「我要捨身供养佛法,你们各自解散后,要好好照顾自己!」而山神、树神此时亦配合兔王,準备了火灶。兔王妈妈又叮嚀小兔子:「妈妈现在要离开你,好让仙人活下去,使佛法留传万世,造福更多人;你自己要好好珍重啊!」可是小兔子说:「妈妈,供养仙人护持佛法,这是善事,我也要做!」正在这个时候,山神、树神来通知火灶已经準备好了。没想到小兔子就「噗!」地一声,比兔王妈妈还先跳进火灶裡,兔王妈妈随即也跟著跳入火坑中。

 等到兔肉烧熟了,山神就告知一切智光明仙人,仙人一听见山神所说,心中悲痛欲裂!就说了一段偈言:「寧可自己杀身破眼目,受种种痛苦,也不忍食眾生肉!」也就是说寧愿自己毁了眼目,受种种的痛苦,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忍食眾生肉!他同时又发下誓言:「愿我生生世世不起杀想,常不食肉,而入慈心三昧,直到成佛,永远守住不食肉戒!」说完此誓,仙人自己也投身火中,跟白兔母子一起命终。 
释迦牟尼佛向大眾解说:「当时的母兔即是我的前身,兔儿即是我子罗(目侯)罗,一切智光明仙人即是今日之 弥勒菩萨。」

 此段经文叙述了 弥勒佛从初发心即不食眾生肉的因缘,故今日人们欲效法 弥勒佛修持慈心者,应同样护持此大慈因地心,即是时时关怀爱护一切眾生,并发愿生生世世不起杀念、生生世世不食眾生肉。

○释迦佛时代的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是 释迦佛时代的弟子之一,祂不修禪定,也不断烦恼,却被 释迦佛认可必定成佛,且授记為后补佛,意指祂将是在 释迦佛之后第一位成佛的大佛祖,故当时又被称為未来佛。此位 弥勒菩萨即是 弥勒佛的前身。

 当时的弥勒菩萨发下鸿慈大愿,欲化混乱的世界為大同世界、化污浊的人间為人间净土、化罪恶黑暗的世间為世间天国、化红尘苦海為弥勒佛国。亦即在 弥勒佛成佛之时,人间即成就大同世界、人间净土。故所以三千餘年来的许多高僧大德善信,皆发愿要跟随 弥勒菩萨的脚步,共来人间净土。


弥勒菩萨概述 (印如居士 著)

弥勒,全译梅达丽(Maitreya),又译为慈。弥勒是姓,名阿逸多,义译无能胜。公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世尊同时代人。

据《贤愚因缘经》载,弥勒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辅相之家,生而庄严三十二相,十二种好,具足转轮圣王相,身紫磨黄金色,姿容挺特,聪慧异常。辅相欢喜,召相师相之。相师曰善。因尔立名。则问儿生时凡有何相。答言其母素性不能良善。怀儿以来。慈予今苦见。相师喜言。是儿者必慈心。因此为立名。号曰弥勒。就弥勒之字,阿难曾问佛。此文载于《贤愚因缘经》中:何因缘故。得弥勒字。佛答。过去久远。于阎浮提中。有一佛出世。名曰弗沙佛。彼时有国王。名昙摩留枝。往佛所时。见一比丘。入慈心三昧。形身安静。放大光明。王见则问佛。此比丘。入何三昧。光明乃尔。佛答王云。此比丘。入慈心三昧。王闻此语。信增钦仰言。此慈心定魏魏乃尔。我亦修习此慈心三昧。尔时。昙摩留枝王。今弥勒是。于世则发此慈心。自此以来。常字弥勒。久习性故。至成佛时。犹名慈氏。

下面这段摘自《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食肉经》中的经文,更能体现久劫以前弥勒修慈心三昧的慈悲特点,也更能说明弥勒“慈氏”的由来。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名曰华敷,佛号弥勒。有一大婆罗门人名一切智光明,聪慧多智,广博众经,世间技艺六十四能,无不综练。闻佛出世,说《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即便信服,为佛弟子。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于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一心不乱。

时世间有雨星现,连雨不止,洪水暴发,一切智光明仙人不得乞食。历经七日,粒米未进。时彼林中有五百白兔,有一兔王,母子二兽。见仙人七日未食,命不云远,法幢将崩,法海将竭,为护无上大法久住,不惜生命,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养仙人。仙人闻睹,悲不能言,心痛欲碎,即语慈偈:

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如佛所说行慈者,此人行总不满足。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

偈了,更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语已,即投火中,与兔王母子并命。

以上这个生动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弥勒菩萨爱怜一切众生的大慈大悲。弥勒菩萨不但自己身体力行,以金刚之志持修慈心,还制定了“断肉戒”,规定弟子不得食肉,开了古印度修行食素的先河。
上述两则摘自佛经的叙述表明,母怀弥勒而能改其不善变得慈悲贤良,乃因弥勒久劫以前修行大慈的愿力所致。从昙摩留枝国王随弗沙佛修慈心三昧,至光明仙人拜华敷国佛诵持《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都说明了弥勒“慈氏”的由来。随兔王母子并命,“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更体现了弥勒“慈氏”的含义。这既是弥勒“慈氏”的由来,也是弥勒修行的特点。

因此,当他遇到释迦世尊,跟随他出家时,才能向世尊提出修慈心观的问题。这一问答,记载于《华严经修慈分》篇里。佛告弥勒:“善哉弥勒。汝于我所。常有所问。今所问义。最顺我心。汝今哀愍诸天及一切世间。无量众生。多所利益。多所安乐。故能问我如是之义。吾当为汝。分别演说。今诸菩萨。不经勤苦。而能速疾证佛菩提。佛子。若有众生。为求菩提。而修诸行。愿常安乐者。应修慈心以自调伏。如是修习。于念念中。常具修习六波罗密。速能逮及诸忍之地。速得圆满无上正觉。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最上功德。庄严其身。尽于未来。常住安乐。亦能除灭。一切众生无始以来诸业重障…佛子当知。此修慈者。乃至未能离于分别。未能不知我我所见。常得六种梵天之福。若舍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先世以来。所有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 
这段世尊对弥勒首肯赞扬的经文,进一步表明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是弥勒一贯的思想。
而弥勒名阿逸多,又译为无能胜,则体现了弥勒重修慧学的特点。“无能胜”译名的由来,是因其修唯识观而著称于世。万法唯识,一切唯心。弥勒修此观非始于现在,而是源远流长。在《楞严经》中,弥勒菩萨曾说:“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佛出家。时佛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知尽虚空。如来国土,净秽无有,皆是我心变化所现。”弥勒的唯识观,不仅否定了婆娑世界外境实有,更彻底把尽虚空世界所有佛土,一笔勾销。一切染净因缘没有了,呈现诸法的‘我心’,又将安立何处!这种不定一法的精神,唯佛与佛乃能证知,非凡夫、二乘、权位菩萨所能胜过,故名无能胜。 
弥勒菩萨在佛教中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物。不仅大乘信仰他,小乘也信仰他。这一论述可在大、小《阿含经》中略见一斑。有关他的事迹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弥勒菩萨随释迦世尊出家时,常与大乘菩萨为伍,和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菩萨等同事。在大乘法会上,弥勒菩萨都占有重要席位。如《华严经》中,弥勒故现楼阁,令善财入于法界;《般若护国》中,为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华会上,与文殊共任流通。他还得世尊瑜伽了义之教,九百年后由其弟子无著宏扬于世,此经乃《解深密经》。又创瑜伽学派,将自己的思想、修证的方法论全部付诸弟子无著,使其弟子得以汇成旷世巨著《瑜伽师地论》。后世学子根据此论又衍生出诸多门派,不断发扬光大。
弥勒菩萨求道、行道、得道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佛语贤者阿难:“弥勒菩萨本求道时,不持耳鼻头目手足身命珍宝城邑妻子及国土布施于人,以成佛道,但以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弥勒菩萨行道的方法在于庄严国土,护法利生,宏扬释迦教法,拔苦施乐,开启众生智慧,宏播慈心。他取佛果的宏愿则是:使其作佛时,令我国中人民,无有诸垢瑕秽,于淫怒疑不大,殷勤奉行十善。
从弥勒菩萨的发愿、修行的过程可以看出,弥勒菩萨具有与众不同的大智大慧。也正基于此,释迦世尊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对弥勒菩萨总是另眼看待,并选中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并重申,弥勒将来定成佛无疑,接释迦世尊之位,作众生的大归依主。


弥勒信仰
指以弥勒菩萨为信奉对象之宗教信仰。在印度,早期即有此信仰,如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贤劫经卷七佛兴立品等,皆以弥勒为未来出现之第一佛。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二十七,亦载当来弥勒成佛之事。又据名僧传抄法盛传载,佛灭度后四八○年,呵利难陀罗汉上升兜率天绘弥勒之像,至忧长国(佛国记之陀历国)东北,造牛头栴檀弥勒大像。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灵运传载,那烂陀寺供有弥勒像。大唐西域记卷七、卷八亦载,战主国都城西北之伽蓝供奉弥勒像。摩揭陀国佛陀成道之菩提?树东方有精舍,以白银铸十余尺高之弥勒像。

 中国关于弥勒信仰之译经,始自西晋,先后共十余种译本,可归纳为‘上生’、‘下生’、‘本愿’三系统。玆列举如下:西晋大安二年(303),竺法护译之弥勒下生经、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姚秦弘始四年(402),鸠摩罗什译之弥勒大成佛经、弥勒下生成佛经;南朝刘宋时,沮渠京声(?~464)译之弥勒上生经;东晋时,译者不详之弥勒来时经;北魏永平元年至天平二年(508~535),菩提流支译之弥勒菩萨所问经;唐代大足元年(701),义净译之弥勒下生成佛经;唐代景龙二年至开元元年(708~713),菩提流志译之弥勒菩萨所问经等。由以上诸多译经,可知弥勒信仰?之普及。

 弥勒信仰又分为二派,一派为上生信仰,信仰现今于兜率天说法之弥勒菩萨,而欲往生兜率天;另一派为下生信仰,相信弥勒将来下生此世界时,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以救渡众生,而自己亦能生此世界,于龙华树下听受说法而成佛,故有龙华三会之?说。上生信仰者,始有道安(314~385),据梁高僧传卷五道安传所载,前秦苻坚遣使西域,携回弥勒结珠像等,道安开席讲法时,常罗列尊像。继有戴颙,据法苑珠林卷十六记载,东晋戴颙依据梦告,造立弥勒像,后安置于会稽龙华寺。又据名僧传抄载,南朝刘宋元嘉九年(432),法祥建弥勒精舍。此外上生信仰者尚有道矫、僧业、慧严、道汪、道法、法盛、昙副、昙斌等。至唐代,玄奘、窥基亦宏扬兜率上生信仰,而成为法相宗之传统。下生信仰亦甚为普及,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序载,刘宋明帝(465~471 在位)撰龙华誓愿文,周颙作京师诸邑造弥勒三会记,齐竟陵文宣王作龙华会记。南岳慧思作立誓愿文,叙述弥勒下生之说。唐代则天武后于永昌元年(689)命法朗等伪作大云经,谓武后系弥勒下生。五代时之布袋和尚(契此),更被传为弥勒化身。

 另据历代史书所载,藉弥勒下生信仰,而曲解经文,纠众叛乱者亦不少。隋代大业九年(613),宋子贤自称弥勒出世,集愚民叛乱,袭击炀帝鸾驾而被捕。又陕西扶风人向海明亦自称弥勒出生,号召谋反。唐代开元(713~755)初年,贝州(河北)王怀古自称新佛(解作弥勒佛),举事被捕。唐僖宗(873~888 在位)时,弥勒教徒于西蜀地方扩展势力,组织弥勒会。北宋仁宗(1022~1063 在位)时,贝州之王则率领弥勒教徒叛乱。南宋及元代之白莲教亦混入弥勒教,假藉弥勒下生之名谋反,迄至明、清时代,尚流行于各地。

 由于弥勒信仰之普及,历来关于弥勒之造像,多不胜数。南齐建武年中,僧护曾发愿于剡县石城山雕凿千尺弥勒像,然愿未果而入寂,后由僧祐于天监十五年(516)完成,世称三世石佛、剡县大佛。北魏献文帝时,凿造大同云冈第十三窟弥勒洞,安置十六公尺高之倚像,迁都洛阳后,又造龙门石窟,内有太和、景明、永平等年间所造之大小弥勒佛像数百尊。此外,山东历城黄石崖、千佛山亦有许多北朝所造弥勒像。中国弥勒之造像形式,甚至透过朝鲜半岛影响及于日本。

 中国弥勒信仰于南北朝时开始,逐渐盛行;至唐代后,由于阿弥陀经之译出,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者亦多,故弥勒信仰已不如以前盛行。然十九、二十世纪之民间宗教社团犹深受弥勒信仰之影响。又古来韩国、日本之弥勒信仰亦颇为盛行。


相关评论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由于咒法涉宗派、大局方针、法主理念、时节因缘、众生福报、形势政策、方便了义、是否契机、胜义世俗、灌顶层次、愿心广博、公开深浅程度,加上某乃佛门初机小学生之修为,尚未得菩提,于菩提也无有所得(功德肤浅,虽遇较多学佛感应但自知非真正圣者的神通证境证量),又时间精力有限及众生共业,故无法保证转发之文全是代表佛所说而无混杂波旬说法。若资料若给您带来烦恼,请您见谅。法务可微信:186-5005-4118(幸福),应说明来意,但不宜一添加就问手印怎么结之类,以免慢法引本尊护法不悦。

学佛一定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否则就算有此法门程序仪轨咒语手印等,也必如建造空中楼阁矣!为尊重爱惜佛法,网站不远程遥控传法、不远程遥控灌顶、不远程遥控加持。网站资料仅供参考请勿随意制成法本、违背因果造成魔说,网站咒音非在传法传咒,乃咒语学术之存档!

ω 卍 ω “戒法最大,世间咒法、龙蛇之毒而不能侵”ω 卍 ω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者千百归无十,今人安知前辈难。云岭崎岖侵骨冷,流沙白浪徹心寒。后学未历取经路,多将经法轻易看!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